为切实推进学校专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和四川水利事业持续进步,学校于2023年11月7日至11月8日,在羊马校区行政楼C302召开了“学校专业结构优化与特色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咨询会。会议邀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理事、全国水利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卫东教授作为咨询专家,学校校长刘建明、副校长谢婧参会,发展规划与质量管理处、教务处、水利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和信息中心负责人与会。

会议围绕“专业梳理、专业评价、数智提升”展开热烈讨论,针对学校存在专业同质化严重、评价机制不完善、数智提升不明显等问题开展探讨,助力学校做好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

校长刘建明对会议目的、拟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说明。提出学校要立足四川、服务西部,重点关注三个导向:一是需求导向,突出服务贡献,重点关注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与学校发展定位相符合的程度等。二是问题导向,重点关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成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优秀教材建设等的重点难点堵点。三是结果导向,突出教育质量,重点关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课堂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其数字化实现路径。

王卫东教授指出学校要立足于自身水利发家的优势,做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做到既要服务于行业发展,也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一是瞄准产业需求,大力培育高水平的专业群。水利和电力专业群是学校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也是学校传统的品牌专业,要根据产业需求进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重组,借助“双高”项目建设契机打造高质量水利、电力人才培养高地。二是融入区域发展特色,精心打造高质量品牌专业。充分利用四川“千河之省”的资源禀赋和处于长江上游的地理优势,服务西部水利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成渝经济圈建设等重点战略。三是挖掘产业链条需求,着力开发有潜质的特色课程。坚持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领,以水利行业为依托,建立常态化产业发展调研、毕业生反馈评估机制,根据水利、电力产业链条需求,在已有专业基础上,逐年开发增设特色专业课程。四是探索“三融四课”,探索“三全育人”模式,挖掘与专业相适应的思政元素,融入社会实践、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打造“体验式第一课堂、活动式实践课堂、开放式公益课堂、一站式网络课 堂”,形成“三融四课”育人体系,将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注入水利、电力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具有校本特色、专业特色和水利电力特色的人才培养高地。

本次会议进一步加深了学校对学校专业结构优化的战略意义把握,为学校推进专业结构优化与特色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供稿:马雪丽 审核:饶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