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S登录
  • VPN系统
  • 高校网络理政

我校组织思政课教师赴新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暑期实践研修

日期:2024-09-14   作者:梁丹   关注: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话精神,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疆成功实践和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百年奋斗历程,强化对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边疆多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认同,从而推动马院教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思政课教学,2024年7月20日-26日,由学校党委副书记于建华带队,携23名思政课教师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新疆师范大学)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暑期实践研修。

开班仪式:携手铸牢凝聚力

7月21日上午,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暑期实践研修班在新疆师范大学开班,党委副书记于建华作为参培学校领导代表在主席台就坐并发言。在开班仪式上,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丽娟致欢迎辞,详细介绍了新疆师范大学马院的师资、科研、教学、建设及学生培养等情况,并希望参加培训的各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借此次培训机会,互相学习、借鉴,形成优势互补,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携手共铸民族大团结美好景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开班仪式结束后,我校全体参培老师参观了新疆师大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地。

论学习:提升思政育人力

此次研修的理论教学分别由新疆师范大学孙秀玲教授作《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罗志佳教授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专题报告,将历史逻辑与时代现实相结合,宏观视角与具体事例相结合,文化渊源与文化庚续相结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润疆”工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内容为着力点,为思政课教师展示了一堂理论性强、感染力强、思想性强、实践性强的民族大团结的示范性思政课,授课内容为思政课老师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典型案例,形成民族团结育人矩阵,有助于提升思政育人在民族团结教学中的效果。

实践教学:深化理论实践力

在现场教学中,教师们先后前往自治区博物馆、毛泽民纪念馆、喀什盘橐城(班超城)、以及展示喀什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的百年喀什馆、喀什地区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体教育基地、阿亚格曼干村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沉浸式体悟古丝绸之路的魅力、感受新疆地区“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成功实践,引导思政课教师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疆成功实践的认识,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指导边疆多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认识,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百年奋斗历程和铸就辉煌成就的认识。

研讨交流:落实任务执行

研修期间,思政课老师们积极运用列车上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宣讲、心得交流。老师们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将中国各族人民正在书写的时代故事、正在进行的伟大变革、已经取得的变革性历史性成就,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资源宝库,讲好中华民族反对侵略、团结抗争的革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团结进步的建设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发展故事。

研修结业仪式后,学校党委副书记于建华在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主持召开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暨思政课建设”专题研讨会。研讨会上,老师们根据自己本次研修所学所感畅所欲言,为特色马院创建和思政课建设建言现场,讨论氛围热烈。

于建华副书记作总结讲话。首先肯定本次培训意义重大和取得圆满成功;其次指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作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承担着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要求各位思政课教师要坚定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讲话内容和精神;最后要求各位思政课教师将了解到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民族团结进步情况、治疆方略实施成功的典型案例,作为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载体,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情和共鸣,进一步增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思政课教师使命担当的自觉性,并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四川水院力量。

(供稿:梁丹 审核:吴映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