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至17日,第四届水文化国际研讨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2024年学术年会两大盛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灵渠举行。来自全国水利主管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等10余家单位14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我校图书馆馆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成员谢祥林教授与科研团队成员刘奕一同受邀参加。
![](/__local/D/40/6A/23586D4E117B2788A7FD4BA6A58_D33DF6E3_DEB5D.png)
第四届水文化国际研讨会以“通江达海:运河发展与人类文明”为主题,共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芬兰、希腊、伊朗、越南、印度、中国等10个国家的22位学者专家作报告和研讨,围绕运河历史与文化、运河工程与科技等主题,展示各国运河工程中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内涵,深入探讨了运河的保护与现代价值传承。
![](/__local/9/DA/8B/9A5BCD30B4DC039455070FF1BE2_4281684C_B9B4D.png)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2024年学术年会就水利史学科建设、古代典型水利工程蕴含的科技价值、水利遗产调查与保护利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等相关主题展开研讨。会上,刘奕老师代表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作《论北宋经学家黎錞及其堰功》的主旨报告。该报告为刘奕与谢祥林教授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通过勾稽史料,还原了一位北宋时期在都江堰灌区的外江灌区留下特殊治水功绩的经学家黎錞生平及堰功。该研究成果受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水利史专委会主任委员谭徐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教授王瑞芳等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并为该报告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__local/1/39/80/8A0BC214B4DBA1254A785BFA79F_2B7E8D1A_C1C0A.png)
这一研究,通过史料考证,首次厘清了经学家黎錞的生平,挖掘出黎錞与北宋“三苏”的重要关系,并考据出黎錞在熙宁九年修筑唐安新堰的大致位置,即今崇州市江源街道附近,属于今天都江堰灌区的外江灌区。此外,论文从三个层面分析了黎錞堰功的重要意义。从物质文化层面讲,修筑唐安新堰时留下了包括用工方式、用工规模、施工时间、灌溉面积、惠及人口等诸多真实数据,它支撑起唐安新堰成为都江堰外江灌区历史上重要的民生水利工程;从精神文化层面讲,黎錞以“制导异派,归之旧踪”思路来筑堰,与大禹“岷山导江”,与李冰“乘势利导”治水精神一脉相承,在治水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出经学家黎錞言行合一、以民为本的儒学精神;从行为文化层面讲,黎錞治水实践中体现出的治水思想与好友苏轼的“水学”理论具有一致性,他采用“以工代赈”法解决兴修水利中的用工问题,这在数千年的都江堰灌区水利史上是一个孤例,具有典型性。
研究证明,作为经学家,黎錞以他满腹的经学才华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作为政府官员,他以“大儒”的修为与情怀勤政爱民,为都江堰灌区的水利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从“治经”到“治水”,黎錞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具儒学精神气质的水文化遗产,他也将以他独有的贡献在都江堰灌区水利史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