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水讲堂

蜀水讲堂50:《长锸在握传禹脉——黑龙滩大坝守护人讲述黑龙滩精神》

时间:2025-05-27 浏览:

众所周知,黑龙滩的勘察与设计是我校办学历史上的一块丰碑。5月21日下午在学校行政楼c303,第50期“蜀水讲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主讲嘉宾——张仕申先生。他不仅是黑龙滩水库的建设者,也是水库大坝的守护者,在黑龙滩工作了四十三个年头。他这次应邀来校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题为《长锸在握传禹脉——黑龙滩大坝守护人讲述黑龙滩精神》。学校图书馆负责人谢祥林、王圣戎老师,水利学院副院长张仲驰、王涛老师等,与近300余名同学一起聆听了这场讲座。

据张仕申先生自己介绍,他是怀着感恩与崇敬的心态来进行黑龙滩精神宣讲的。他的水利工作生涯就是从黑龙滩开始的,是从当年负责黑龙滩水库勘察与设计的那帮水校教师那里开始的。四十多年过去了,当时的万启龙、张传榜、刘广惠、周天佑、张绍伯、欧帮明、汪泽涵、代显德等老师,他们在施工现场、指挥部、工棚等场所的音容与形象,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他们的学识,他们的身体力行,他们的手把手教技术,他们的谆谆教导等,影响和引导一大帮青年民工的成长,张仕申先生说:“我就是其中一位。”四十多年的磨砺,张仕申先生后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水利技师,成为眉山市的优秀人才。他对整个水库乃至灌区的水系、堤坝与渡槽等了如指掌,他还是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宣讲者和守护者。

张仕申先生的讲座分五大部分展开,核心内容有两部分:第一部分重在呈现水校教师的辛勤付出,第二部分讲自己受水校教师的指引以及后期的成长。

大坝建设初期,库区测量工程是首要难关。张仕申先生回忆道:“当时条件极其艰苦,设备简陋、环境恶劣,工作战线长,任务重,但水校教师毫不退缩。”三支测量队分赴库区,面临酷日、暴雨、蚊虫肆虐等挑战。水校教师早出晚归,白天跋山涉水,夜晚在油灯下整理数据,有些老师带病坚持工作。他们吃的也很简单,中午在外,就是啃点馒头喝点水而已。原计划数月的任务,最终仅用57天完成,为后期的设计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水校教师在这个工程中既是勘察设计者,又是技术传承者。在缺乏计算机辅助的年代,设计团队用铅笔、三角尺和算盘完成大坝结构设计。教师们白天指导施工,夜晚开设技术培训。张仕申先生回忆:“水校教师常说:大坝是课本,工地是课堂,我们边干边学,成长飞速。”这个工程来之不易,有万人战斗的感人情景。但是,水校教师的付出不单是一腔热血,还有他们的智慧和过硬的专业本领,仁寿人民永远难忘。数十年来,四川水校一直有“水利黄埔军校”之美誉,这个富有情感温度的金字招牌是靠实力打拼出来的。

张仕申先生以学徒身份在水校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工程建设,并最终成长为一名水利人,这个过程也极为动人。他回忆道:“我们住的是竹篾搭的草棚,吃的是杂粮窝头。每天抬石条,肩膀磨出血,就用布条裹住继续干。”工程建成后,首次开闸防水,东干渠因渗漏出现险情,他接到通知赶紧到红兵闸拉闸泄洪。在路上遭遇洪水,因及时爬上电线杆,躲过水头才保住小命。还有1979年3月9日,他参与杨柳引水渠大堤的堵漏,身先士卒,喝了一大碗白酒就跳入冰冷的水中。张仕申先生强调道:“这些表现,不是为了表功,而是想告诉青年一代:水利人身上是有一种别样的精神的。这种精神我在水校教师的身上看见过,她曾经实实在在地感召过我。”

讲座尾声,张仕申先生为大家朗诵了自己的一篇诗作,题为《恋黑龙滩》,全场肃然:“回顾当年黑龙滩,肩挑背磨多辛难。十万大军拼尽夜,凿山开渠修河堤。自力更生建水库,艰苦奋斗写新篇。高峡平湖看主坝,隧洞渡槽连山川。 引来岷水穿东山,灌溉眉市万顷田。时代面貌大改变,与时俱进勇向前。 国家政策真是好,饮水思源记永远。苍老白发终不悔,丰功伟绩千古传”。诗句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词句铿锵有力,道出了黑龙滩精神的精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勇于拼搏、无私奉献。

本期蜀水讲堂不仅还原了黑龙滩水库的建设史诗,更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传承。本期蜀水讲堂是学校2025年技能文化节系列主题活动之一,由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四川省蜀水文化研究培训基地主办,水利工程学院、图书馆、教务处、团委联合承办,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协办。




(供稿:曾文钦 审稿:谢祥林 摄影:张方圆,王林)

时间 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