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既是中国“国饮”,也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6月3日18:30,在图书馆报告厅,蜀水讲堂第51期荣幸邀请到国家二级茶艺师颜沁沁老师,带来题为《茶的起源》的精彩讲座。颜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茶的世界,探索茶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现场座无虚席,西藏昌都职业学校到我校游学的第二批学生,以及来自我校各专业的同学,共计250余人济济一堂,共赴这场茶文化之旅。
首先,颜老师为我们追溯了茶的起源。中国作为茶的故乡,不但是最早发现与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最早实现茶树人工栽培的国度。从传说中炎帝神农氏识茶,到周代巴蜀地区大规模人工种茶的记载,再到唐代陆羽著《茶经》,茶的利用及其文化体系日渐成熟。茶,既位列文人雅士“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雅事,也融入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不仅孕育了极为丰富的茶树资源,更将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制作工艺与品饮之道传播四方,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随后,颜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茶文化在文字演变、品饮方式与典籍传承中的发展脉络。从“荼”字的起源,到《开元文字》对“茶”字的规范,字形变化映照了语言文化的演进。在品饮方式上,唐代的烹茶、宋代的点茶、明清的泡茶,无不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生活美学,茶在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茶书的出现,更使茶从日常饮品升华为文化载体,为后世研究与传播茶文化奠定了深厚根基。
在此次讲座的高潮部分,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制茶的技艺,从鲜叶的初制处理开始,历经杀青、揉捻、发酵等关键工序,每一步都凝结着茶人的智慧,最终幻化出千姿百态的茶品风味。以绿茶为例,其冲泡尤为讲究“三投法”:上投、中投、下投,因茶性不同灵活运用。注水与投茶的先后顺序,深刻体现了对茶叶特质的精准把握,将品饮升华为一场充满韵律的审美仪式——味觉的甘醇、嗅觉的芬芳与视觉的悦目在此交融。品茗,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承载着社交雅集、修身养性的多重功能,使茶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精神家园。
最后,颜老师强调我们的茶文化早已走向世界,成为跨越地域的文化符号。古往今来,中国茶沿着贸易、交流之路,在全球落地生根,被不同国家接纳、创新。如今,茶文化继续焕发活力,从传统品饮到现代茶饮创新,从茶园生态到文旅融合,茶连接起历史与未来、本土与世界。它是中国献给人类的文化礼物,未来也将在交流互鉴中,续写“神奇东方树叶”的故事,让更多人领略其背后的文化厚度与生活之美,成为促进文化沟通、传递生活温度的使者。
本期蜀水讲堂是学校2025年技能文化节系列主题活动之一,由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四川省蜀水文化研究培训基地主办,学工部、图书馆、教务处和团委联合承办,图书馆志愿服务队(图管会)协办。图书馆老师孙畹婷、张妤,学工部老师蒋慧敏、王玥琳,西藏昌都职业学校带队老师李兰兰等陪伴孩子们参加讲座活动。讲座结束,西藏昌都职业学校的学生还与主讲嘉宾颜沁沁、志愿队服务团队及全体老师合影留念。



(供稿:胡伟成 审稿:孙畹婷 摄影:张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