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治理开发由单目标的治理到多目标的综合利用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可以分为4个阶段。1. 恢复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长江流域相继遭受了1949年大水,1952年、1953年连续干旱,以及1954年特大洪水。长江流域各省大力恢复整修和加高加固全江堤防,使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河道堤防高程达到当地1949年或1931年实测最高洪水位超高1米的标准;恢复整修和重点兴办小型排灌工程,仅四川、湖北、湖南三省修建塘堰等小型水利设施...
各代在经济上更加依赖江南。长江干支流堤防逐渐完成,上起荆江下至江苏都有了系统的堤防,汉江、湘江、赣江等堤防也普遍兴修。荆江分流穴口多被堵塞,近代仅有四口分流入洞庭湖。汉江下游及荆江段常有水灾,堵口、修堤的记载增多。下游苏(州)、松(江)、嘉(兴)的排涝,练湖、吴淞江以及其他泖浦的疏浚,更不下几千次。上游以元代修建的云南滇池水系的松华坝和海口工程最为突出。都江堰也不断改建增修。京杭运河于元代修成...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形成"国家财赋仰给东南"的局面,漕运成为重要政治措施。这一时期长江流域水利事业兴旺,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塘浦水网和皖南一带的圩田,构成了江南农田水利的显著特点。隋代在历代开拓的基础上扩大改建了邗沟与江南运河,沟通了江、淮、河、海四大水系。灵渠在唐代已建有18座斗门,宋代有36座斗门。唐代曾试开汉江支流丹江通渭河的运道。北宋两次试开白河通惠民河运道,沟通汉水至汴渠。北宋时邗沟上水工建...
北方政局动荡,南方相对稳定,民众不断南移,长江流域逐渐形成基本经济区。此时水运已成为主要交通形式,并出现局部的干支流堤防和海塘。水利工程以镇江地区、太湖流域、安徽沿江一带居多,其次是湘江、沅江、汉江和赣江等地。东汉末期已兴修扬州的陈公塘和七门堰、吴塘等工程;曹魏与孙吴交兵多利用东肥河、南肥河水运,蜀汉则经营都江堰和汉中灌区;孙吴广泛屯兵垦殖,兴修的塘堰遍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开破冈渎以沟通太湖至南...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多方面发展水利。秦灭六国,为统一岭南,秦始皇派监郡御史禄开凿广西兴安的灵渠,沟通湘、漓二水,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西汉初年,江、汉开始有洪水灾害的记载,第一次(公元前185)江汉泛溢,淹4000多家。五年后,二水又溢,淹万余户,均在荆江段和汉水中游。汉代襄阳附近已出现江汉堤防,以后长江荆江段和汉水中游以下就成了历代防洪重点。西汉后期召信臣任南阳郡太守,创建大量灌溉工程。东汉初年,...
社会动乱,诸侯争霸。当时巴蜀与楚、楚与吴越相争,水战中已出现特制的舰船。因水运频繁而开凿人工运河,是这一时期长江水利的显著特点。吴国兴修贯通江、淮的邗沟,成为南北大运河的开端。《史记·河渠书》称:"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此渠皆可行舟, 有余则用溉浸。"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 铸造的鄂君启节中的舟节,详细记述了各条水路与楚都郢(今江陵县...
英文名称 history of Changjiang river water conservancy所属学科 水利工程长江流域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300余千米,居世界第三位。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11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一级支流有700多条,流域面积180.7万平方千米。和黄河比较,长江河道稳定,水量大,含沙量小。虽然历史上仍有洪灾(见荆江大堤),但多灌溉、航运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