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在线

千年的回响 千年的祈望——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源流考证

时间:2025-04-28 浏览: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历史上又称“开水节”“祀水节 ”,是都江堰地区源远流长的以水利活动为依托的岁时民俗节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民俗价值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来源于江神信仰和2000多年前对江神的祭祀,都江堰建成后逐步以春灌放水为依托,唐朝时与清明节活动、官方祭祀李冰相结合形成放水节雏形,北宋时期进一步发展并于公元978年被朝廷确定为都江堰地方节日,此后历代沿袭,并且结合当地民间聚会、商贸、祈福等活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是重要的地域文化。

一、放水节的渊源:江神信仰和祭祀江神

早在汉代以前,出于对江河、对水神的敬畏与感恩,很多地方都有每年祭祀江神的传统,既是官方行为,也是民间习俗。

秦朝建立后形成“五岳四渎”的国家祭祀制度,将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条河流称为“四渎”。长江是“四渎”之首。在中国历史上,从先秦时期至1920年代,一直以岷江源头为长江正源(明代徐霞客大约在1638年已经考证出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因此,岷江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很大。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江水,祠蜀。”自秦汉以来,祭祀长江之神的江渎庙就设在成都。最早的祭祀江神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管理控制思想文化的行为,并没有与春灌放水直接联系起来。但由于中国古代一直是以农为本,而水是农业的前提,而且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江河、水源以及主宰江河的神祇在古代人心目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官方祭祀江神给人民大众提供了向江河之神表达感情、进行沟通的途径。都江堰放水节作为一种与农业生产、水利事业密切相关的活动,自然而然地就是以江神信仰作为哲学思想渊源。放水节的形成过程与历史变迁,就体现了人民从最初对江河神祇的敬畏、感恩转变为对治水英雄的感恩、纪功。

二、放水节的现实基础:祭祀对象由想象的神祇转变为历史人物

都江堰建成后效益不断扩大、影响不断扩大,李冰作为都江堰的创建者不断受到民间尊崇和朝廷加封,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逐渐从一个地方最高官员、治水英雄上升到镇水之神和宗教之神,最终成为国家确立的祭祀对象。李冰创建都江堰、造福人民的官员身份,科学治水、勇于创新的英雄身份,道教神祇的宗教身份三者合一,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放水节最合乎情理、也最合乎法理的祭祀对象。

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岁修工地出土的李冰石像上的铭文表明,至少在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李冰就成为镇水之神了。东晋时期《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富侔公室,豪过田文,汉家食货,以为称首。盖亦地沃土丰,奢侈不期而至也。”唐朝《元和郡县志》记载:“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北宋《资治通鉴》记载:“先是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充分说明了都江堰的巨大效益和影响,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李冰在官方和人民心目的地位。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益州刺史刘季连将都江堰渠首岷江边上的“望帝祠”迁到郫县,改祀李冰,称“崇德庙”,寓意崇德纪功。从此,李冰享受专祭,实现了由籍籍无名到名满天下、由人到神的巨大转变。

民间和官方对江神的祭祀逐渐改为对李冰的祭祀,在都江堰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都江堰地区在水利方面的信仰对象由江河之神转变为治水之神,由人民想象的超自然的神祇转变为不畏困难、适当改变自然的英雄人物,由虚幻的神祇转变为可信、可敬的历史人物,人民大众的精神就从在自然面前的被动敬畏转变为主动作为,形成了放水节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并且随着都江堰的不断发展和千百年的历史沉淀而不断强化,促进放水节最终成为都江堰地区影响巨大的、全社会性的水利民俗文化活动。

三、放水节的依托:独具都江堰地方特色的岁修与春灌放水

都江堰建成后,历史上每年冬天枯水季节都要进行岁修,在次年清明节前结束岁修。

历史上都江堰的岁修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必须采用“杩槎截流”法,用多栋杩槎紧密相连、互相抵靠筑成临时围堰。维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维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

杩槎技术是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的一种(另外三种为竹笼、羊圈、干砌卵石)。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是具有都江堰特色的建设和维修都江堰的技术方法,2023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杩槎技术就是用竹绳将三根木料捆扎成三角鼎足形锥体、再加上辅料所形成的挡水结构,是都江堰传统堰工技术中材料种类最多、制作工艺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一项水工技术,也是都江堰渠首历史上岁修必不可少的技术。多栋杩槎紧密连接起来,才能形成围堰。历史上,制作杩槎不容易,安装杩槎更艰难甚至有危险,撤除杩槎也不容易。撤除杩槎就意味着艰苦劳作的岁修即将结束,当年的春耕生产可以顺利进行,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幸福美好的生活在向人们招手了,有必要举行仪式以示庆祝。

历史上都江堰的岁修都在清明节前结束。此时内江灌区需水,便在渠首举行隆重仪式,撤除拦河杩槎,放水进入内江,这个仪式就叫“开水”,就是放水节的依托。

四、放水节的形成:民间活动与朝廷确立

唐朝时期都江堰发展到一个高峰,促进了四川的繁荣发展,天下号称“扬一益二”。都江堰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民间习俗:在岷江岸边“春秋设牛戏”,以纪念民间传说中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化作神牛斗江神。春季开展活动与岁修结束后内江放水一起进行,而且开展民间聚会、商贸、祈福,就形成了最早的“放水节”雏形。后来,祭祀李冰从民间活动升格为国家行为,每年春秋两季采用“少牢”之礼隆重祭祀李冰,由地方官员主持祭祀。由于清明节在中华民族心目中既是一个时令节气,也是一年一度祭祖的重要时节。人们在这天通过仪式来感恩祖先开基立业、庇佑后人,实现整个社会“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目标。在春季,就自然而然地选在清明节将祭祀李冰与民间活动、开水仪式三件事情有机结合起来了。

少牢是指祭祀时只用羊和猪的仪式,是历史上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神灵时所用的规格,等级低于太牢,但也代表了对祖先神灵的崇敬。

北宋时期放水节活动进一步发展。公元97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朝廷将清明节这一天确定为都江堰“开水节”。自此放水节就成为政府行为和都江堰地方性节日,成为当地非常重要的文化盛事。

据初步考证,以朝廷名义融合时令节日、水利活动、祭祀活动并且确立为一年一度的民俗节日,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甚至在世界历史上都非常罕见。

宋朝祭祀李冰非常隆重。据《灌县乡土志》记载:“唐宋时蜀民以羊祀李王庙前,江际皆屠宰之家,岁至五万余羊。”曾敏行的《独醒杂志》、洪迈的《夷坚志》、范成大的《吴船录》都有相应记述。

但这种隆重的祭祀虽然体现了对李冰的尊崇,却加重了百姓负担,而且非常血腥,也引起了后来人的反思。南宋著名诗人、时任成都知府兼制置使范成大在《离堆行》中写道:“款门得得酹清尊,椒浆桂酒删膻荤。妄欲一语神岂闻?更愿爱羊如爱人。”意思是:“我诚挚地向神灵多多献上美酒,希望祭祀可以不用羊,希望神灵爱人也爱羊。”毕竟祭祀的初衷是人民对治水英雄的感恩与纪功,但巨大的耗费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违背了初衷。

元朝以后,祭祀活动日渐趋于理性,改变了宋朝耗费巨大的血祭之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据《蜀堰碑记》记载:地方从老百姓那里收来的钱财,不能乱花,存在钱庄里,每年取其利息以备祭祀。

明朝沿袭元朝祭祀李冰的旧典。在春秋两季,由任职四川的官员和当时在四川巡视的中央大员,亲自到都江堰所在地灌县对李冰进行隆重祭祀。

清朝将开水节称为祀水节,掀起了祭祀李冰的一个高潮。清明放水节仪式日渐隆重,一般由总督、巡抚等重要官员担任主祭官,主持大典。

民国时期,习俗相沿,放水节由省政府和水利厅主要官员主祭。

五、放水节的盛况:官方祭祀、万众参与

自唐朝以来,放水节既是官方大事,也是民间盛事。北宋朝廷确立放水节后,祭祀李冰与砍杩槎放水是放水节上两个核心环节。

关于祭祀李冰仪式,不同时代有所不同。基本上是沿袭汉、唐的“少牢”祭礼规格,而且拟定了具体的祭祀程序。

祭祀结束后举行放水仪式。主持者一声令下:“砍杩槎,放水!”身强力壮的堰工奋力砍断杩槎上的绑索,河滩上的人群用力拉绳,杩槎倒下,江水顷刻奔涌而出。年轻人跟着水流奔跑,并不断用石头向水流的最前端打去,称为“打水头”(提醒龙王不要让洪水毁坏农田、祸害人间),人们争舀“头水”祭神,以消灾祈福,求得神灵庇佑。

放水节上人山人海,民众聚集在都江堰渠首处,一派欢乐、繁华景象。清代诗人山春观看了放水节后深有感触,在《灌阳竹枝词》写道:“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拥岸边。看到马叉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特别说明的是,竹枝词虽然名为“竹枝”,但它的内容并不是“竹枝”。这是一种流传于巴渝地区的民间歌曲体裁,内容浅显易懂,乡土风味浓郁,大多反映巴蜀人民的现实生活。

六、放水节的今天: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有一个关于放水节的悲壮事件。据都江堰渠首的碑刻记载:1949年,都江堰受到洪灾,损毁严重。加之处于新中国成立之际,因为战事原因,早该开展的岁修却迟迟没有动静。灌区人民心急如焚,忧心忡忡。当时,由贺龙领导的62军准备挥师南下,解放四川。中共地下党提前派代表到西安,向贺龙司令员汇报并建议:1949年后迅速开展都江堰岁修。1949年12月末成都解放,1950年年初解放军和民众迅速开展都江堰岁修,抢修期间还平定了匪特暴乱。1950年清明佳节,春风万里,成都军管会于渠首筑台张旗,隆重举行放水庆功大典。典礼上军民欢腾、载歌载舞,盛况空前。万民额手相庆,齐声赞颂共产党、人民政府、解放军为人民做了件天大的好事。这是一曲解放初期军民合作、抢修都江堰的英雄壮歌!充分彰显了共产党和解放军人民至上、民生为大的执政意识!都江堰人民永远铭记此事,至今广为称颂。它深刻地表明,无论是太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民生永远是执政的大事!

1957年后的许多年间,传统的砍杩槎放水仪式没有按历史惯例举行。1989年,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都江堰,建议恢复都江堰古老的开水典礼。当地在起草文件确定仪式名称时,为了避免有喝“开水”的误解,就将“开水节”更改为“都江堰清明放水节”。1990年恢复举办放水节,此后几乎年年举行。

2006年,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开创了新的纪元,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通过现场直播向全球130多个国家与地区再现了延续千年的放水盛况。

如今,都江堰全年均可放水,岁修时也没有必要采用杩槎扎围堰,但历史传统仍然在延续。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富有巴蜀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放水节砍杩槎活动仍然在举行。

现代的放水节活动已经不是出于春灌用水的需求,主要是传承都江堰地区文化,既沿袭了历史传统,也体现了与时俱进,融入了现代元素。将现代演绎与古法祭祀紧密融合,铭记李冰率领蜀地先民克服千难万险、降妖伏魔、造福人民的历史传奇,祈望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启迪后世感恩先祖、珍惜幸福、开拓奋进。典礼上,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和外国朋友,奉上都江堰灌区特色农产品,诵读祭文,载歌载舞,再现古法围堰、截流、祭祀、放水等实景,重现了历史上都江堰放水盛况,展示了川西平原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特别是祭拜李冰时盛大华美的仪仗,凝重、浑厚的鼓乐声,秦汉风格的着装,流淌千年的岷江水,极具感染力、牵引力、穿透力,仿佛将人们穿越到远古时代的岷江边……

纵观千古、溯源历史,都江堰放水节从来都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农事水利活动,而是巴蜀地区历史变迁的“年轮”,是四川历史发展的侧影。它承袭着人类的自然信仰,沐浴着几千年的秦风汉韵,经历了岷江的洪流冲刷,见证了巴蜀大地的风云变幻。它体现了巴蜀古代先民对江河神祇的敬畏与感恩,体现了巴蜀人民崇拜英雄、感恩祖先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镌刻着国家文化宗教和成都平原的历史变迁,承载了巴蜀地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有助于提升当地文化影响力,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向全国乃至世界彰显天府文化和巴蜀文明魅力。

每当一年一度的春风化雨、天气清明之时,每当春光催人、田地翻新之时,放水节就用传承千年的仪式提醒巴蜀人民牢记过去的路,坚定当下的路,探索明天的路……

今天,“砍杩槎,放水!”依然回响在亿万巴蜀儿女心中,回响在蜀山岷水之间,回响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园!

(作者简介:谢羽,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离退处处长,高级工程师,近年来从事都江堰水文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