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形成"国家财赋仰给东南"的局面,漕运成为重要政治措施。这一时期长江流域水利事业兴旺,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塘浦水网和皖南一带的圩田,构成了江南农田水利的显著特点。
隋代在历代开拓的基础上扩大改建了邗沟与江南运河,沟通了江、淮、河、海四大水系。灵渠在唐代已建有18座斗门,宋代有36座斗门。
唐代曾试开汉江支流丹江通渭河的运道。北宋两次试开白河通惠民河运道,沟通汉水至汴渠。
北宋时邗沟上水工建筑物有80余座,首先出现了复闸,并推广到江南运河。
南宋汴河堙废后,江南运河更显重要。自唐后期到南宋时,长江以南的大小塘堰灌区普遍开发,如沅江下游常德地区的各灌区,又如唐元和三年(808)韦丹在江西筑堤、排涝,开陂塘598所,灌田8万公顷。宋代在江西已出现梯田。南宋时汉水中游有宜城长渠、枣阳平虏堰等大型工程。唐中期以后,在丹阳、石臼等湖一带广修圩田,及其他各湖的围湖造田,形成了太湖地区的主要水利。圩田和围田逐渐向巢湖、鄱阳湖、洞庭湖及洪湖等沿江滨湖地带发展,到南宋时已扩展到荆江两岸(叫作垸田),各湖区的围垦在以后各代有增无减,水面缩小,蓄洪能力削弱,以致常闹水灾,于是产生了废田还湖和继续围垦的争议。太湖流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排泄为主的疏浚工程;荆江及汉江下游堤防也逐渐增多,往往和圩垸堤岸连成一片。